您的位置: 首页 >文化>政法论坛
健全“一二三四”工作机制 谱写山西市域社会治理新篇章
发表时间:2019/05/16 来源:山西长安网 责任编辑:高鹤 审核人:

近年来,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市域社会治理工作,连续两年将相关工作列入省委常委会要点,印发了《关于学习推广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提升全省城乡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的指导意见》、《关于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指导意见》等系列文件,与平安建设、法治建设、“扫黑除恶”专项斗争等相结合,统筹兼顾、协调推进,全省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得到整体提升。

一、筑牢“一个根基”,唱响党建引领主旋律

充分发挥市级层面党组织总揽全局、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,统筹各种资源,凝聚各种力量,推动单位党建、行业党建、区域党建互联互动,形成科学的治理机制。健全“基层党建+”工作模式,建立“街道党工委-社区党委(总支、支部)-网格党支部-楼栋党小组”四级党建网络,在社区实行大工委(党委)制,在网格建有党小组11813个,构建了各级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共同参与的格局。在阳泉市开展村(社区)权力运行治理新体系试点工作,建立各类组织向党组织汇报制度,议事先由党支部提议,重大事项由党员大会评议,规范了党组织领导下的议事决策制度。

二、坚持“双向牵引”,奏出服务群众进行曲

一方面坚持问题导向。从最严峻的风险防起,从最突出的漏洞堵起,从最明显的短板补起,围绕社会治理基本要素,聚焦社会矛盾、社会治安、公共安全等方面的突出问题,在市域层面持续多年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,不断消化存量,控制增量,有效防范风险蔓延、叠加、升级。另一方面坚持需求导向。不断加强市域社会治理服务体系建设,突出文化教育、健康卫生、公共安全、就业指导等普惠型服务,着力增强城乡社区公共服务供给。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,加大对困难群体的政策倾斜,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,引入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对低收入家庭、老年人、未成年人、优抚对象、残疾人、农村“三留守”等弱势群体和吸毒人员、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特殊人群开展个性化、精细化服务。

三、实行“三治融合”,演绎城乡善治交响乐

一是坚持自治为基。出台《关于做好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工作的实施意见》等文件,在村(社区)普遍成立村民理事会等自治组织,建立居民集体议事、听证、评议等制度,进一步强化民主协商。设立村(居)监督委员会,对各类事项制定流程图,通过“权力清单+行为规范”,进一步强化民主监督。发挥“乡贤”、“和事佬”、民间人才、平安志愿者、义务巡逻队等作用,通过积分兑换等方式激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。二是坚持法治为本。优化市域层面社会治理法治体系,人大常委会运用地方立法权,及时研究制定相关地方性法规和规章;政府各部门坚持依法行政,不断规范和完善行政决策机制,提高依法行政水平;政法各部门坚持公正司法,发挥执法司法在规范社会行为中的重要作用。不断强化法制宣传,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,在县、乡、村三级分别建成公共法律服务中心(站、工作室)118个、1418个和18193个,覆盖率达100%、100%和66%;全省8000多名律师担任村(社区)法律顾问,实现了村级法律顾问全覆盖。三是坚持德治为先。健全社会征信体系,完善跨部门、跨地区、跨行业联动机制,严格落实失信联惩制度。深度挖掘优秀传统文化,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大力开展道德讲堂、农民“讲习所”和模范人物评选等,充分发挥生活礼俗和家风家训在社会治理中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。

四、深化“四项重点”,谱写社会治理新篇章

一是坚持源头预防,着力防范化解不稳定因素。严格实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,在全省推广“1+5+1”工作模式(即:一个细则、五项制度、一份清单),做到“应评尽评”。不断创新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模式,加强各级矛调中心规范化建设,推进重点领域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全覆盖,完善诉调、检调、公调、政调和访调之间的衔接联动机制。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,在各县区和重点乡(街)、村(社区)综治中心全部设有“心理服务室”,对重点人群开展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工作,从心理层面预防各类案事件发生。二是坚持综合施策,着力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。以“扫黑除恶”专项斗争为牵引,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,持续排查整治公共安全风险隐患和治安突出问题,大力加强社会面、要害部位、重点目标、人员密集区域的综合防控,强化特殊人群服务管理,加强重点信息的分析研判,持续关注、动态把控社会局面,完善各类应急预案,健全快速反应机制,努力构建集打、防、管、控、处于一体的防控体系。三是坚持科技支撑,着力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的信息化水平。深入推进“雪亮工程”,加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、联网和应用工作,按照“农村覆盖、城市加密”的要求优化点位布局,分级有效整合各类视频图像资源,全省共有公共安全视频探头240万台。进一步加强社会治理信息系统建设,强化人、地、物、事、组织等基础信息采集,推进部门数据融合、网络互联、平台互通,实现数据引领下精确指挥、精准行动。在社区(村)大力实施“互联网+”行动,引导公众通过新媒体参与公共事务,促使基层社会治理走向信息化、智能化轨道。四是坚持固本强基,着力推进综治中心建设和网格化服务管理。全力推进综治中心标准化建设,围绕功能定位科学化、运行机制高效化等“六化”要求,不断完善配套设施,规范工作流程,健全闭环运行机制,将综治中心建成集网格管理、诉求表达、矛盾化解、分析研判、应急指挥为一体的实战平台。加强网格化服务管理,配齐配强7万名网格员队伍,探索实行“全科网格”,将综治网格与党建、民政等网格对接融合,吸引部门下沉力量参与,开展组团式服务,促使“人往格中去、事在网中办”。